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,转眼间退休已有14年有余。这十几年,我始终没有忘记关注辛集化工的建设和发展,因为那是培养、教育我成长的摇篮,是我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,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忘记。往日的工作场景和艰苦奋斗的日子经常在梦里出现,也特别期望有朝一日能回厂看看,
让人高兴的是,在辛集化工建厂70周年纪念日之际,厂里邀请我们一些老同志参观新生产基地。我兴奋不已,参观当天提前半小时到指定地点等车。刚进入厂区,一副崭新的画面一映入眼帘:笔直宽阔的马路,整洁高大的厂房被绿荫环绕,崭新的设备排列有序,工人们穿着整洁的工装在现代化的设备间穿梭,真是太漂亮了!我们记忆中那陈旧不堪、参差不齐、缺门子少窗户的破厂房不见了,那高耸入云冒着黑烟的烟囱也没了踪影。再往里走,大大的匾石上镌刻着激励斗志的座佑铭“临事而惧、好谋而成”醒目遒劲。在离生产区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职工健康生态园,里面种植着各种果蔬,三个大鱼塘养的鱼可以保证每年中秋节给职工发福利……,看到这些,我不由得心生羡慕。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,就职于这样的单位多幸福呀!这与我们当年工作的环境相比,真是天壤之别。
我工作的年月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正值20岁的青春年龄,进入河北辛集化工厂开始在炼铁车间烧结工段当了一名粉碎工。我们的任务是把硫铁矿渣和白灰水搅拌均匀以后,用铁锨均匀地将混料铺在已经点燃的火上烧成窑,十来吨的原料要求必须在4小时内全部上完,8小时后就烧成一个象岩石一样坚硬、大坟头一样的窑。粉碎工一上班就得赶紧将还发红的窑用钢钎铁锤撬开,然后用大铁锤砸成蓝球大小的块,搬进半人高的粉碎机里进行粉碎。这个工段常年在露天作业,最难熬的是冬天,到了大雪纷飞、寒冷刺骨的时候,雪落在发红的酸渣上马上带着丝丝的响声变成了蒸汽,上面雪淋着,下面蒸着,脚上的大胶鞋被烫的吱吱响,发出刺鼻的胶皮味,溅起的火星子、酸渣屑烫得我们脸上、手腕上经常带着伤,不到两小时棉袄就湿透了,又不能脱下来烤一烤,只能内用体温、外用窑温把衣服烤干。工作虽然累,但没有人屈服。当时流行的口号是: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,这种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。
有一年,因为我们的产品赔钱,所以经常停工,车间440多人的队伍停工后便成了全厂的机动大队。哪里需要哪里去,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,一切行动听指挥。我们先后从火车站往厂里拉过石头,两个人一辆车,一车拉一吨多,我们卸过装有钢砖的车皮,盖过房子,筛过煤,炼过焦炭。我们班赶上起下层焦炭,天下着大雪,路不好走,我们从下午3点半接班以后一直干到凌晨2点才干完,可把我们累坏了。我们还生产过水泥,记得有一次我们班里身材又瘦又小的李小娟那几天身体不舒服,还要把50公斤的水泥袋子抬到高出她一头的地方码垛,一个班要抬七八吨,结果把她累哭了。我就给她唱歌:“石头路,似狼牙,啃得我脚破腿也麻……”,这是评戏《山鹰》里的片段。我张口开唱,一下子就把她逗乐了,全班的人都跟着笑了起来。我们还挖过水沟,拆过房子……,总之,我们当年是多面手,什么活都能干;无论干什么,我们都发扬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的精神,用百分之二百的劲头来完成。病了到医务室打一针接着干。那些年姑娘们累的例假经常不正常,手脚又粗又大,脸又黑又粗糙,是被人嘲讽“找不到婆家”的一群女人。
在那个年代,我们的工作就是靠手拉肩扛,所以我们的劳动布工作服坏的特别快。工作服一年更换一次,以旧换新。可是我们的新工服穿不了两个月就磨坏了,不知道要补多少补丁才能熬到以旧换新的时候。那时候工作累,饭量也大,一份菜,八两一张的烙饼能吃一张半。
那年月,我们的工资35.1元,没有一分钱奖金,但我们不觉得委屈,个个都争先恐后工作,抢着担困难让方便,准时开班前班后会,天天如此。下班后经常义务劳动,有时一直干到晚上10点钟,所以那时的产品成本特别低。我和几个工友还忙里偷闲写稿子、办黑板报。那时候同事之间、干群之间有问题喜欢摆到桌面摊开说,大家伙经常在班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那真叫个实在和真诚。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太可笑了,不可信。真的,当时同事之间就是那个样子,我没有半点虚构。
当年虽然工作累,但心情特别舒畅,兄弟姐妹之间特别亲,互相关心,互相照顾,互相帮助,以诚相待,开诚布公。领导和工人之间是鱼水关系,如果哪位职工有困难,领导会主动帮助解决,如果职工家庭出现了矛盾,领导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调解。
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,使我们从一个脆弱爱哭的女孩子变成了泼辣能干、吃苦耐劳的铁姑娘。
八十年代初,我被调到碳酸钡车间任职。碳酸钡车间是化工厂的主产车间,流水线长,连续性强,分前半部和后半部,有9个大工段和5个独立组,30多个生产班组,660多名职工。
碳酸钡要经过几个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过程后才能形成产品,技术含量高,一环紧扣一环,各工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它还有三种副产品:硝酸钡、硫磺、海波。碳酸钡的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,所以在全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谈到碳酸钡的生产,我忍不住想先说说我们的老主任李久同志,人称“老九”,全厂上下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他是出生在河间县的一个小农村,家有妻子和两个女儿、一个儿子。他参加工作以来很少回家,是个省级劳模,工作起来不要命。我到了碳酸钡车间以后,亲眼目睹了这个忘我工作的劳模的奋斗精神。他每天站在生产岗位上,连宿舍都很少回,实在困得顶不住了就找个角落里眯一会儿。哪个岗位什么情况,哪个职工怎么样,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。每一次抢修,他都在现场。他胆大心细、一丝不苟,谁想糊弄都不行。他脾气倔,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。有一次技术人员按原料的分子量计算出投料量,他坚决不同意,他说料的杂质和水分指标少了。于是他从原料抓起,为了使化验的原料更有代表性,他亲自爬到两米多高的料堆上采样,所以他的裤腿里、鞋子里经常灌满了土石渣子。
他虽然文化不高,但经常给我们讲:几份耕耘就有几分收获,糊弄不得。生产搞不好就是功夫没有下到!一点都错不了。
当时我们的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,经常供不应求,时间紧,任务重,所以每次检修都变成了抢修。我最难忘的是1986年6月的抢修。因为有一些大的设备需要更新改造,线路也需要调整,领导要求时间不能延长,任务十分艰巨。我们为了做到万无一失,车间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,制定了具体的抢修方案,分片包干完成工作。我和耿小悦同志负责化钡工段的检修,任务是更新改造五节绞龙和13个洗泥罐。我负责将13个直径3米、高3.3米的大罐用铲车运到新的地点安装就位,中间要穿过一个工房的大门,大门仅比大罐只宽05米,大罐只能竖着进。工房门的右边就是配电室,如不小心碰到了配电室麻烦可就大了,这对铲车司机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。他们胆大心细,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地操作手动着。没想到就在运第12个大罐穿过大门时,钢丝绳突然滑了一下,吓得我马上下令停车减速。但有惊无险,罐体虽然倾斜了一下,不过没有碰到配电室。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,本来就提在嗓子眼的心悬得更紧了。后来我们终于安全完成了任务。当我们放心回家的时候,已经是第三天凌晨。在幼儿园的孩子早已经被幼阿姨带回家了。和我一组的耿小悦回到家中,满脸满身的泥土来不及清洗就一下子瘫倒了。他的爱人王春巧心疼的说:“老公啊,不行咱就别干了,这个官咱不当了,如果把你累死了,我和孩子怎么过?”小悦吃力的坐起身,微笑着说:“没事,我这不是回来了吗?大家都这么干,我能落后吗?”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,多么阳光的表白!
为了确保产品的一级品率,我们每周都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,针对每个工段的控制要点制定各工段的小指标,全车间开展千分达标比赛,完成得好就奖,完成得不好就罚。对于存在问题分析找原因,限期改正。那时虽有几十元的奖金,但同志们都非常重视,认真工作执行。为了保证完成指标,保证工作质量,他们认真总结经验,找出规律,各主要工作岗位上技术工人都有自己简便易行的土方法和小妙招。炉头的司质工根据料子的流向知道喷多少煤粉,转化率有多高;烘干司质工能根据料子的多少添几锹煤,用手一摸就知道水分是多少;碳化工根据卤的浓度就知道什么时候串联合适;石灰窑的司质工根据料子开多少风就知道能产出多少气体。总之,他们每天都在用心操作。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,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,但他们为辛集化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最大的努力。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,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、默默耕耘、积极无私奉献的精神无限,这就是我们老一辈辛化人。
如今的辛集化工今非昔比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。作为老员工,我想对青年朋友们说:你们是企业的未来,是企业的希望,新的时代给你们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。年轻是金,青春是银。一定要珍惜时间,珍惜大好时机,奋发有为。
退休职工 郝新段